【天马彩票网 报道】 明朝一共有16位皇帝,总共修建18座帝王陵,除了多数人都知道的北京昌平十三陵,在北京海淀、安徽凤阳、江苏南京和盱眙,以及湖北钟祥,还有5座帝王陵。事实上,朱元璋时代修建的3座规模较大的陵寝,彼此相距不足200公里,无论您身处南方还是北方,前去观赏都是非常便利的事情。出于对明朝历史的兴趣,我利用3天时间,从北京出发,沿着京沪高速一路往南,逐个拜访了朱元璋以及朱元璋爹娘、祖先的安息之地。
驱车2000公里,只为看个坟,或许有人说我是吃饱了撑的,可这样的事儿我没少干:3年前媒体报道河南发现了一座墓,主人可能是曹操,次日早上4点,我便驾车直奔安阳,并幸运地进入了原本根本不让外人参观的墓穴;今年春天报纸上说扬州发现了隋炀帝的墓,当晚我便开车去了扬州,第二天便走进了大隋皇帝的墓寝。
陵墓是历史的倒影
之所以这样兴趣十足,原因之一,为了买车而买车是很不划算的事情,总得把汽车派上些用场,让它实现一定的价值。有个单位,大家都住在单位隔壁的家属院里,家家却都有车,就连传达室老大爷也买了辆东方之子,但没有丝毫用处,只好每天从住宅楼开到院门口,然后接上水管仔细冲洗,2年后,连首保的公里数都没到,可车身每日泡在水中,出现了不少锈蚀。问他为何这么做,老人家说,家家都买了,我也不能不买呀。
靠,这叫什么逻辑。
晚饭时老娘告诉我,这种逻辑在中国很盛行。
我是个穷人,这么浪费钱可实在玩不起,我得让每一分钱都花得有价值,车在我手里,就一定要像资本家压榨工人那样,榨取它的最大价值,让它物尽其用。我的兴趣是旅行,所以,我得不断驾车出门,充实自己的头脑。
原因之二,陵墓是历史的倒影。中国虽有5000年的文明史,可每当一个新的王朝建立,总会把前朝的一切进行摧毁,阿房宫、未央宫、大明宫,中国历史上数不胜数的宫殿,最终只剩下了个紫禁城。沿尼罗河旅行时,向导告诉我,这座神庙建于公元前2000年。闻之叹气,在我的国家,连公元前200年的东西都很难找到了。我曾试图寻找秦始皇时代的长城,可找来找去,最多见的,还是明长城。
陵墓就不一样了,它多少还留下一些。尤其是历代帝王的陵墓,从三皇五帝,到唐宋明清,都有明确的遗留,驻足陵墓前,犹如读一本通俗易懂的历史书,从而让自己尽量从井底之蛙有所进化。
中国帝王陵的三部曲
中华文明里的很多东西起源于周朝,从那往后,直到清朝,统治者的葬仪,历经了数个步骤。所用的建筑材料,更是有3次转变。
从商朝到西汉,主要材料是木材,最为高贵的礼节,叫黄肠题凑,就是用无数根黄柏木,码成几道墙,最里面是椁,椁的里面,才是棺(见下图,拍于北京大葆台汉墓)。
湖南长沙的马王堆汉墓,是非常值得一看的西汉墓(见下图),它有三椁三棺,椁与椁之间,是数量庞大、内容丰富的陪葬品。人们都说中国墓地里有很多宝藏,其实指的是西汉墓,如果要盗墓,最值得下手的,就是西汉墓。因为,同样是盗一座墓,西汉墓的回报最为丰厚。也就是今天人们买车时最爱说的一句话:性价比高。
墓室在地下,通往外面的通道叫墓道,那个时代的墓道形式,有甲字形、申字型,等等。
到了东汉,砖砌的墓室逐渐多了起来,河南安阳新发现的曹操墓(见下图),出土了中国旅游标志“马超龙雀”的甘肃武威雷台汉墓,都是典型的砖砌墓室。
到了明朝,材料又升级了,变成了石材。北京昌平十三陵的定陵,在1956年被挖掘,打开墓室之后,人们看到,整个建筑由巨大的石块构成,甚至不乏精美的汉白玉。
地下建筑历经了木头、砖头和石头,地表的坟冢也历经了方冢与圆冢,如果把唐朝独特的以山为陵也算上,正好也是三部曲。
在唐朝以前,帝王陵在地面上的封土,都是方形,犹如一个平顶的金字塔,名曰“覆斗方上”。墓地以封土为中心,后面建有下宫,用以缅怀先帝。
到了李世民掌权的时候,他觉得封土完全靠人力堆成,不够高大,于是,他开创了以山为陵的先河,陵是一座山,山就是一座陵。在西安的北部和西部,至今仍能看到李世民的昭陵、武则天和她老公的乾陵。
唐朝之后的宋朝,恢复了方冢格局,即使是明朝的朱元璋,为其父母建陵时,也依旧采用了方冢。但随后他改用堪舆学中理形派的观点,理形派最注重的是“龙、沙、水、穴”,非常在意墓地与周围地形的配合,且多数靠山面水,在这种情况下,方冢显然不行了,于是,皇帝陵的封土改成了圆形,朱元璋的孝陵,就是这种规制下的第一个产物。从这儿开始,明清两代的帝王陵,都是前方后圆。
前面的方形院落,是祭祀用的殿宇,其后是个较为高大的楼子,里面是墓碑,墓碑之后的地下,便是墓室。所以说,如果打算寻找帝王的棺材并不难,起码不像小说里写的那么神秘。